喜报,一位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生育突围战
子宫内膜异位症引发的生育难题屡见不鲜,朱女士的案例便是典型——她历经两次手术、三次试管失败后终获双胎妊娠一、生育困境:被疾病缠绕的三年征途
朱女士,33岁,身高163cm,体重71.7kg,BMI 26.99kg/m²(超重范围)。月经规律,初潮13岁,经期7天,周期23-28天,经量正常且无痛经。2020年因子宫内膜异位症于外院行腹腔镜手术,2021年结婚后采用工具避孕,2022年4月因卵巢巧克力囊肿行腹腔镜下深部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切除术+左侧卵巢囊肿剥除术+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+双侧输卵管通液术+肠粘连松解术+盆腔粘连松解术。术后规律性生活且未避孕,至今已3年未孕。
2023年,朱女士先后两次接受辅助生殖治疗:6月行IVF-ET(体外受精-胚胎移植技术),获卵6枚、受精5枚,移植2枚未孕,后冷冻2枚胚胎;9月行冻融胚胎移植2枚未孕;12月再次行IVF-ET,获卵6枚、受精5枚,移植2枚未孕,后冷冻1枚胚胎。2025年1月B超检查提示右侧卵巢巧克力囊肿可能,再次行辅助生殖治疗。
二、精准检查:解码生殖健康的“密码本”
启动IVF治疗前,朱女士夫妇二人基础检查结果如下:
女性生育检查结果显示:促卵泡生成素(FSH)6.47mIU/mL,促黄体生成素(LH)2.46mIU/mL,雌二醇(E2)55.00pg/mL,孕酮(P)1.03ng/mL,抗苗勒管激素(AMH)1.41ng/mL,窦卵泡计数(AFC)7个。
男方精液检查结果显示:前向运动精子率(PR)32.3%。
综合分析显示,朱女士因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盆腔粘连、卵巢储备减退,成为多次助孕失败的核心因素。
三、促排博弈:为卵子发育定制精准策略
朱女士33岁,AFC 7个,AMH 1.41ng/mL,属于卵巢低反应人群。结合其2次促排取卵、3次移植失败的复杂病史,促排策略实施中,根据朱女士71.7kg体重及卵巢储备状态,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:月经周期第2天以促性腺激素(Gn)300IU启动促排,周期第11天添加拮抗剂0.25mg/天,期间通过高频次B超与激素监测实时调整用药。历经13天促排(总Gn剂量3900IU),扳机日评估显示双侧卵巢直径>18mm卵泡达3枚。综合患者卵巢低反应背景及巧克力囊肿的潜在影响,确认达到取卵标准后启动HCG扳机。
四、实验室关键数据:胚胎养成的“成功密码”
考虑到男方精液参数基本达标,本次采用常规IVF受精方式。实验室数据显示:朱女士获卵5枚,结合术前B 超提示的右侧巧克力囊肿可能,推测与囊肿导致局部卵巢血供改变、卵泡发育微环境受损相关。获卵数虽减少,但受精4枚,全部完成卵裂;其中2枚D3胚冷冻保存,2枚用于新鲜周期移植。
移植后第14天血HCG检测提示妊娠,B超检查确诊为宫内孕双孕囊双活胎,后续彩超持续显示双胎发育正常。至此,朱女士终于结束漫长的求子征程,正式开启定期产检的幸福阶段,为这场跨越三年的生育攻坚战写下圆满注脚。
五、医学科普:子宫内膜异位症与试管助孕核心要点解析
子宫内膜异位症:不孕的"隐形杀手"
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内膜组织异位到卵巢、盆腔等部位,当异位的内膜在卵巢内周期性出血,就会形成内含咖啡色液体的囊肿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“卵巢巧克力囊肿”。其引发不孕的关键在于:①异位病灶诱发盆腔慢性炎症,破坏精卵结合微环境;②卵巢巧克力囊肿等典型病变会直接损伤卵巢结构,影响卵子发育与排出。临床数据显示,该病术后复发率较高,因此建议术后半年内积极试孕,若未成功需及时寻求辅助生殖技术干预,避免因拖延导致卵巢功能进一步衰退。
卵巢功能减退:试管促排的精准策略
AMH、AFC等指标是评估卵巢功能的重要依据。以朱女士为例,其AMH 1.41ng/mL已明确提示卵巢储备下降。
多次移植失败:科学复盘与策略优化
朱女士3次移植失败的案例具有典型意义。临床分析显示,移植失败可能与胚胎质量、子宫内膜容受性、免疫因素等相关。当遭遇反复失败时,科学的应对策略包括:①重新评估胚胎发育潜能并调整治疗方案;②通过宫腔镜检查等手段改善子宫内膜环境;③必要时进行免疫指标筛查,排除潜在问题。
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卵巢功能减退的助孕之路虽挑战重重,但借助精准的医学评估、个性化方案以及医患协作,多数生育难题可解。朱女士的双胎妊娠案例,既是现代生殖医学技术的成果展现,也为处于相似困境的家庭提供了重要启示——科学诊疗与坚持信念,是突破生育障碍的关键力量。